1. 颗粒物(PM/Particulate Matter)
来源:柴油燃烧产生的碳烟(soot)、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、硫酸盐等微小颗粒。
净化技术:
DPF(柴油颗粒捕捉器):物理拦截并收集颗粒物,通过高温燃烧(再生)转化为CO₂。
DOC(柴油氧化催化器):氧化部分可溶性有机颗粒(SOF)。
2. 氮氧化物(NOx)
来源:高温燃烧下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的NO、NO₂等。
净化技术:
SCR(选择性催化还原):注入尿素溶液(AdBlue),在催化剂作用下将NOx还原为氮气(N₂)和水(H₂O)。
EGR(废气再循环):降低燃烧温度,减少NOx生成(需配合其他技术使用)。
3. 一氧化碳(CO)和碳氢化合物(HC)
来源: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物。
净化技术:
DOC(柴油氧化催化器):通过氧化反应将CO和HC转化为CO₂和H₂O。
4. 多环芳烃(PAHs)和其他有害有机物
来源: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或润滑油。
净化技术:
DOC:氧化分解部分PAHs。
DPF:吸附或截留附着在颗粒物上的PAHs。
5. 硫化物(如SO₂)
来源:柴油中的硫分燃烧产物。
局限性:
传统净化器无法直接去除SO₂,需依赖低硫燃油(如国六标准柴油含硫量≤10ppm)。
SCR催化剂可能因硫中毒失效,因此低硫燃油是前提。
技术协同效应
典型组合方案:
DOC + DPF + SCR:覆盖PM、NOx、CO、HC(欧VI/国六主流方案)。
DOC + CDPF(催化型DPF):简化设计,适用于轻型柴油机。
注意事项
温度依赖性:DOC和SCR需在一定温度下工作(如DOC需>200°C,SCR需>180°C),冷启动时效率较低。
副产物风险:
DPF再生不彻底可能导致颗粒物堆积堵塞;
SCR尿素过量可能造成氨泄漏(NH₃ slip)。